找到相关内容4182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人类宗教意识之本性及其诸形态

    意识  (二)   将宗教意识并入他种意识之诸学说及其批评  (三)   解脱意识与苦罪意识及超越自我  (四)   宗教信仰对象之客观真实性  (五)   宗教中之欲望的动机与超欲望的动机  (六)...生命之律则之支配。吾人之自然生命之能存在于自然宇宙,惟赖其保持一定之生命力,保持其所耗费者与能恢复者间之平衡。如生命力耗费过多,则有求恢复此平衡之弹性历程,而求物质的生理的享受之欲望之产生,此为自然...

    唐君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10659205.html
  • 心的秘密

    出来。我们有这么多的欲望,但欲望既不能以放纵,也不能以压抑的方式来控制。理由是每一个放纵行为都会加强心理印象,使得贪欲更加强烈,即使是重复的放纵行为都无法使我们满尼,反而会使我们身心俱疲。  如果是采取压抑的方法,则无法使我们了解欲望,只是把欲望藏匿在潜意识里而已,一旦我们松懈了或在睡梦中,这些相同的欲望就会重现。如果我们把强烈的情绪或街动加以放纵或压抑,虽然能够使我们暂时解除紧张,却不能使我们从...

    卡辛姆博士著 郑振煌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92568580.html
  • 愿心

    愿心  达照法师  愿望是美好的开端,心灵是人生的本质;欲望是生活的动力,转化是升华的前提!   在我们最现实的人生中,生活的全部动力就是欲望。人如果没有欲望,就会渐渐失去生存的动力,自然而然地会慢慢枯萎,最终会孤寂地死去。但是,人的欲望往往是局限的、不稳定的、不自主不自在的,所以通常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所看见的种种情形,价值观念的不同,生活经历的差异,思想境界的迥然,品行素质的悬殊,都会导致了不同...

    达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23567975.html
  • 三法印——无常、苦、无我

    。如果光是大声念「无常、苦、无我」,或尽管日夜思索三法印而不舍弃外物,不去除贪念,不放下攀缘执着的欲望,就不算是证得般若智慧。简言之,体悟「无常、苦、无我」的般若智慧,就是了悟一切都不值得执取或留恋。...取的人或被执取的物,都是无常、苦和不属于任何人的。但没有这种观念的人自然会认为「我获得……,我有……,我……。」我们会自动这么思考。所以,执取和留恋的观念,正是沮丧和苦难的来源。  执取和留恋代表欲望...

    佛使尊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2640208.html
  • 从佛学与经济学角度谈幸福

    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  世界上的资源,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而言,总量是有限的、不足的,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实际就是面对限制条件下,资源(包括时间、金钱、物资等)利用最大化的问题,社会和每个人都面临稀缺性(这就是限制条件),所选择的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对家庭或者个人而言,所追求的即是自己的最大幸福。  (二)经济学的幸福方程式:幸福 = 效用 / 欲望 ...

    丁瑞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11062960.html
  • 重庆华岩寺吸引研究生前来了解佛教文化

    及根身为主,而这种不断追求外在的幸福快乐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烦恼。人们之所以不断向外寻求,是由于自身的占有、比较及竞争这三方面的欲望导致的。欲望使我们在不断地追求,处在欲望当中我们忘记了已经拥有的东西,却不去珍惜。然后,法师通过从《四阿含经》谈小乘出离修道的生活、从禅宗语录中看禅师们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及大乘菩萨无上慈悲智慧积极入世几个方面来表明,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人情是有利益冲突...

    重庆华岩寺

    |重庆华岩寺|研究生|佛教文化|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12/1938587143.html
  • 椰子壳

    “我不相信。如果你不打算吃壳,又为什么要买椰子呢?” 好,你怎么说?你要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是靠着欲望起修的,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就不会去修行。你知道吗?!这样思惟可以产生智慧。 例如:那些...我们先将它们收藏起来,就如我们依靠欲望修行一样,修行便是如此。如果有人硬要说我们连椰子壳也吃,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们无关,只要我们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够了。 ...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45875186.html
  • 培植善念——做一个好人

    瞬即逝的享乐之念,以及贪慕、忌妒、嗔恼等都可以称之恶念,而欺诈偷盗已是罪恶了。   以现在的角度阐述,善念即仁爱,而恶念不过是欲望欲望是什么?“是我们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卢梭)。由于欲望的指引,人生克服种种困难走向满足。“因此,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看自己,爱自己要胜过看其他一切东西”(卢梭)。可见自私的本性已经深植人性之中,所谓欲望实为生存之道,不应有善恶之分。然而,爱自己须有一个限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83339918.html
  • 传统佛教的现代课题

    传统佛教的现代课题   大正大学综合佛教研究所顾问  平川彰   现代文明所缺少的东西就是“对欲望的控制”。西欧文明的最初目标是所谓达到“最大多数人们的最大的幸福”,但是,从其中却看不到半点控制人欲...)”。因此,也可以说:现代的文明是一直被无际无边的人欲所支配而发展起来的。  然而,欲望又是人自我的“心”的重要结构的一部分,但它并非是“自我的一切”。所以无论怎样来满足它,却终究不能达到“自我的满足...

    平川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0950577.html
  • 问:“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

    佛学大词典》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50178178.html